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 >  >> 正文
成都大运会,我们准备好了!
来源: 环球网      时间:2023-07-27 18:19:04

本文转自【海客新闻】;

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 刘德助  田径运动员


(资料图)

6月底在沈阳进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之前,我得知了自己将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消息。作为一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深感荣幸,更激动万分,因为在世界大运会的舞台上,我会有更好的机会接近并挑战全国纪录,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即将开始的成都世界大运会上,我将参加田径男子1500米项目的比拼。大运会虽然是大学生之间的较量,但是很多外国选手也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在实力上或许和对手们有一定的差距,这也要求我更加全力以赴去面对比赛,抱着学习的态度与他们一较高下。如果我能跟上对手们的脚步,男子1500米的全国纪录或许并非可望不可及。

这将是我第一次踏上世界级比赛的跑道。回想起11年前,彼时年少的我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运动会,一口气报了100米和1500米两个项目。前者没进决赛便铩羽而归,后者却最终夺得冠军,我也就此开启了自己的中长跑之路。漫长的旅途中,有过一帆风顺,也曾陷入迷茫。从县运会到世界大运会,是自己的坚持和教练的鼓励让我能够一路前行至今。

如今,我已经是室内男子800米和室内男子1500米两个项目的全国纪录保持者,也在两周前在泰国曼谷刚刚落幕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了一枚铜牌。但我时刻不会忘记,室外全国纪录一直是激励我不断奋进的目标,而成都世界大运会的赛场正是我不断接近目标、检验自己的绝佳舞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此前成千上万次的努力,让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世界大运会的赛场。更快、更高、更强是每一位运动员永恒的追求,我也期待成都能够成为我竞逐国际舞台的起点,从成都走向世界,在世界大运会的赛场上绽放中国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刘硕阳采访整理 

记忆深刻的是汗水

■ 王怡蒙  开幕式运行中心演艺组志愿者

我是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本科生,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公益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操能力也得到提升。

因此,收到成都大运会志愿者招募信息后,我第一时间便报名参加选拔,希望以志愿形式体验这一全世界大学生的盛会。为了能够顺利入选,我在前期做了充足准备,包括锻炼英语对话能力、学习举办地成都的历史文化知识等。历经线上知识考核和多轮面试的严格选拔,我收到了成功入选的消息,这让我欣喜不已,感到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3月份正式入选后,我加入了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演职志愿者行列,参加每周2次、每次约5小时的各校分场排练。进入6月冲刺阶段后,我们的排练地点搬到了开幕式举办场馆内,排练时间也变长,几乎每天都要训练10个小时以上。

回想这段排练经历,流下的汗水让我记忆深刻。夏天的成都闷热异常,特别是中午时候,站在露天体育场内,太阳明晃晃地直晒,汗水糊在睫毛上,我连眼睛都难以睁开。有时暴雨“做客”,我们便穿着雨衣继续训练,风雨无阻。每次训练结束,全身的汗水就像刚从桑拿房中出来一样,衣服能拧出水来,脚上也被磨出水泡。

即使训练再苦再累,我却从未有过后悔和放弃的念头。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员,能够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一青春盛会助力,这种“情感收获”是支撑我坚持排练的主要动力。同时,借助排练的机会,我接触了许多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同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收获了友谊,也开阔了眼界。

大运会开幕在即,我希望我和同伴们能够用最佳状态,将排练准备的节目完美呈现出来,展现中国当代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和时代气息,让全世界看到成都的精彩、中国的精彩以及我们大学生的精彩,不辜负社会各界对成都和大运会的关注。

本报记者  丁美栋采访整理  

传递青春力量

■ 胡锐凯  媒体记者

7月14日,作为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站火炬传递第3日第128棒、成都工业学院第7棒火炬手,我参与了此站火炬传递。整个过程仅有几十米,却让我回味无穷。

1999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如今从业即将满24年,到成都日报社工作也超过了21个年头。回顾奋斗过的岁月里,我曾采访过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也采访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传递。坚持“摸爬滚打”这么些年,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热爱”,对新闻专业的热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职业生涯的早期,我曾一度以为自己会是一个纯粹的足球记者,直到2002年进入成都日报社工作后,这个观念改变了。体育并不单单是体育,它应该是国家、城市发展的表达。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作用也就更加凸显,其展现在体育竞演、全民健身、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

在成都日报社工作的21年,也是成都体育飞速发展的21年。这期间,成都举办的体育赛事不断增加,赛事水平不断提升。从引进、承办男足亚洲杯等国际单项赛事,到自创国际体育赛事,如世界体育舞蹈节,“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蜚声全国,也因此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近几年,成都成功申办(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赛事,全国性赛事更不胜枚举。其中,最强烈的感受还是来自成都大运会。2021年5月,成都大运会49个新建、改扩建场馆修建完工,熟悉的城北体育馆重燃青春活力;董家山的成都市射击馆改建后惊艳亮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成都大运会马上就要开幕了,青春之歌即将在蓉城唱响。我将继续投身热爱的工作中,把世界青春力量的精彩从成都传递出去,也让更多人感受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王明峰、刘依林采访整理  

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巴蜀文化

■ 马雪琪  媒体服务项目负责人

成都大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大运会主新闻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我所在的媒体服务项目团队主要是为注册媒体记者们提供工作环境、设施和服务,包括住宿、交通、技术、网络、注册、大运会信息服务等。

为了让记者们更多了解四川本土文化,我们在主新闻中心安排了系列文化活动,如川剧变脸、青城武术等。较传统的表演有些不同,比如川剧变脸,变出来的可能是三星堆的面具、熊猫蓉宝的头像等。

如何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巴蜀文化?不如动起来。表演舞台一旁,就是特别设立的展示互动区。有着清秀色彩和细腻针法的蜀绣、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绵竹年画……我们希望记者们在亲身体验巴蜀文化的同时,更深入了解四川,在交流中欣赏、品味中华传统文化。

走出新闻中心,我们精心安排了5条成都城市文化体验线路,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两个时间段,五辆大巴车准时出发,带领媒体记者们前往熊猫基地、金沙遗址、玉林社区。每车还配备1名双语导游,带领大家更深入了解成都独特的文化内涵,感受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从目前反映来看,记者们都感兴趣,纷纷打电话、发邮件,询问如何报名参加。

“证件如何更换”“文化体验线路多久启动”“几点餐厅开始供应餐食”……临近大运会开幕,我的手机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通话中”,不停地有各种情况向我反馈、咨询。为了更好地帮助媒体记者们报道大运会,我们配备了专员随时接听解答媒体记者们的疑惑,虽然很忙碌,但能为大家解决问题,我们都感到十分开心。

眼下正值三伏天,主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们正忙着为媒体记者们准备风扇、解暑茶饮、避暑药物等,筹备、期待了许久的大运会,终于要到来了!

本报记者  宋豪新采访整理

当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 杜  颖  代表团随员

我是四川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得知成都大运会志愿者招募开始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能在家门口见证并参与这样一场全球青年体育盛会,将是一段非常珍贵的人生经历。

我所在的业务口是代表团服务,岗位是代表团随员。该岗位主要是为各代表团提供语言联络服务,协助团长开展各项工作。比如,赛前注册,比赛期间食宿、交通及赛会活动组织等,都离不开我们的身影。有个形象的说法,说我们时而是导游,时而是翻译,过一会儿可能还化身为城市的宣传大使。

体育赛事并不只是赛场上摘金夺银,也包括台前幕后的团结协作和默默付出。为了拿出最好状态、提供优质服务,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和岗前演练。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深入了解对应代表团的国情团况,知悉外事礼仪、宗教禁忌等各方面的知识,还进行了应急救护、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实地演练中,开闭幕式全流程、全要素演练多次举行,我们要掌握代表团每次的集结路线,熟悉大运村和各场馆的重要点位。7月的成都,天气炎热,志愿者训练十分辛苦,但从未听谁喊过累、见谁要退缩,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大运梦”!在训练间隙,大家会组织各种趣味活动。有一次,小伙伴们围在一起搞了个吃西瓜比赛,热闹极了!那场景,每每想起都觉得好玩!

今年3月,来自五大洲的代表团团长齐聚成都,参观大运会场馆,考察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当时我为葡萄牙代表团提供志愿服务,结下了深厚友谊。现在,我很高兴能再见到老朋友,也很期待结识更多新朋友,在服务的过程中当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我们会以专业、友善、周到的服务保障盛会顺利举行,将天府文化、中国之美展现给世界友人。

本报记者  史志鹏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7月27日   第 12 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