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 >  >> 正文
读创诵读(端午)|母亲的粽子(作者:徐颂翔)
来源: 读创      时间:2023-06-22 09:32:11

在文字中相遇


【资料图】

在声音中相知

敬请收听读创/深圳商报“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读创/深圳商报主播)

▲点击小三角收听

母亲的粽子

作者:徐颂翔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端午节愈发没有概念了,如果不是为了应景,如果不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种节日的氛围,让她们今后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甚至连去商店购买粽子的雅兴都没有,因为那些粽子一般都是工业化产品。

如今,时代变了,人也变了,物质甚嚣尘上,乡愁渐渐消亡,让人无所适从。妻子不屑于包粽子,她说太浪费时间,况且也弄不好,至于我嘛,笨手笨脚,就更别提了。但每逢端午节,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吃过的粽子,想起母亲制作的粽子,至今忆来,感觉那是世界上最好的手工艺品。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忙活粽子的事情了。母亲将闲置在二楼的粽叶和篾条找出来,将那些披针状的粽叶一片一片地洗净,将那些细长的篾条一根一根地洗净。原始的粽叶是母亲从山上摘来的箬竹叶,中间宽,两头窄,像个纺锤。原始的篾条是母亲从棕榈树上掰来的叶子,叶子被撕成一根一根的长条,就成了用来绑缚粽子的篾条,这种篾条很特别,越烹煮越有韧性,相当于一根绳子,不易折断,它是包粽子时一种绝好的天然材料。往年,吃过粽子后,我们会自觉地将粽叶和篾条保留下来,而不是随手扔掉,我们怎么舍得母亲为寻找粽叶和篾条不得不翻山越岭去忍受那种蚊虫叮咬的痛苦呢?

随后,母亲用瓢勺量出糯米,用井水淘滤洗净,将糯米倒在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簸箕上,再倒入一些已经清洗过的配料,主要是绿豆、红豆、黑豆和花生之类的五谷杂粮,将几种配料搅拌均匀,洒上碱水,再次搅拌。我至今也想不起来,那种碱水到底是怎么做的?我始终觉得,那是母亲的独特配方,它诱惑着我的味蕾,成为舌尖上的顽固记忆,因为它让蒸熟后的粽子呈现出一种金黄色的模样,掩盖了糯米原本的素白。

接下来,母亲搬来两张条凳和一张竹凳,将簸箕放在两张平行的条凳上,她正襟危坐于竹凳上,正儿八经包粽子了。母亲心灵手巧,极有耐心,将三片粽叶迅速卷成一个漏斗状,用陶瓷勺子盛几勺原料倒入漏斗中,三下五除二用粽叶包裹起来,再用篾条绑缚好,接着就是绑缚下一个粽子,一根篾条一般要绑缚四到五个粽子,当绑缚最后一个粽子时,我看见她手脚并用,甚至连牙齿都动用了,她用牙齿咬住篾条的一端,双手使劲拉,为的是将这一串粽子捆得结实一点,再结实一点,免得松松垮垮。一个一个粽子,一串一串粽子,就是这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为此,母亲要忙活几个小时。不怕大家笑话,我小时候也学过包粽子,跟着母亲依葫芦画瓢,但总是学不好,不是糯米从罅缝里漏出来,就是粽子从篾条上忽然掉下来,这哪里是包粽子,分明是小孩子过家家嘛!

包好粽子后,母亲将一串串粽子放入一个清洗过的大铁锅,倒上适量清水,使粽子完全浸没入水中,就进入烹煮状态了。一家六口人,加上逢年过节要孝敬的祖母,母亲要做很多粽子,粽子多了,需用铁锅煮。我们那里,这种铁锅一般是用来煮猪食的,容量大,重量沉,方言叫作潲鼎。一锅的粽子多而密,难于煮熟,需将大铁锅支撑在地灶上,用藕煤煮几个小时才能熟透。蒸熟后的粽子呈金字塔形,有四个尖角,小巧而别致,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喷喷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

你以为粽子蒸熟了就可以直接拿来吃了吗?想得倒美。待出锅后,母亲要拿出两串粽子,用盘子盛好,因为她要去厅堂的神龛前祭祀祖先和神灵,燃上一炷香,双手合十,鞠躬三次,仪式过后,家人才能享用粽子。

小时候,物质匮乏,只知道节日来了,会有好东西吃,管不了那么多,什么屈原投进汩罗江的传说,我们压根儿就不关心。我们只关心,端午节来了,有粽子吃;中秋节来了,有月饼吃;春节来了,有猪肉吃。过完这个节日,盼着下个节日;过完今年,盼着明年。世事就这么轮回着,人若没有一点希望,活着又有什么盼头呢?

小时候,吃粽子是一种享受,小孩子没见过什么世面,却也有自己独到的吃法。就说我嘛,解开一个粽子的篾条,剥开一片粽叶,露出金灿灿的肌肤,然后将一根筷子插进去,蘸一点盛在碗里的白糖,咬一口沾有白糖的粽子,细嚼慢咽,香甜软糯,再蘸一点白糖,再咬一口,直至消灭殆尽,然后继续下一个粽子,直到吃腻为止。还有一种吃法就是,不用筷子,解开粽叶,左手托着粽子,右手拿着块状的红片糖,咬一小口粽子,再咬一小口红片糖,混在一起咀嚼,味道甘甜无比。当然,家里如果实在没有白糖和红片糖,那就只有单独吃粽子了,尽管母亲做的粽子碱水有点多,吃起来有股涩涩的味道,但它具有防腐、中和酸性等功能,反正我也不挑剔,喜欢的就是母亲使用独特配方后所酝酿的那种味道。

多年以后,我长大了,为了生活,走出乡村,远离母亲。我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尝过很多美食。在北京,我吃过豆沙粽,酥软甘甜;在肇庆,我吃过裹蒸粽,硕大无朋;在茂名,我吃过古籺粽,形同胳膊。广袤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习俗众多,论其粽子,各具特色,但不管怎样,无论走到哪里,我仍最爱母亲制作的粽子。

【作者简介】徐颂翔,曾用名徐红光,笔名湘南徐工,生于20世纪70年代,湖南桂阳人,客居东莞长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桂阳县诗文协会名誉顾问,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残联分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长安分会理事。在《作品》《大理文化》《羊城晚报》《新疆石油报》《长沙晚报》《长沙理工大学报》《消费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过作品,在各种征文比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出版过长篇小说《徐工职场打拼记:一个印刷工科男的激荡人生》《幸福有多远》,思想随笔集《闲敲棋子落灯花》,乡土散文集《别梦依依到桂阳》和长篇非虚构散文《职场圣经》等五本著作,另著有一部诗歌集《梨花院落溶溶月》,六部散文集(《寸草春晖系母校》《萱花椿树正芳菲》《今夜月明人尽望》《桃花潭水深千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偷得浮生半日闲》)待付梓,共十二部书稿。

审读:孙世建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供应